新闻动态

中医药院校九年制学生交流论坛成功举办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5-13

2025年5月10日,全国中医院校九年制学生交流论坛在我校良乡校区东院报告厅举行,来自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七所中医药高校的200余名师生代表齐聚一堂。围绕“中医药发展的守正与创新”及“九年制学习经验”两大主题,聚焦人工智能与中医药现代化深度融合背景下的长学制人才培养,共探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新路径,通过学术报告、圆桌沙龙等形式呈现了一场思想盛宴。会议由岐黄学院副院长主持。

 

图片1(1).jpg


 领导致辞:传承为根,创新为翼

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张继旺在开幕致辞中首先对各兄弟院校师生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随后强调,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新时代背景下,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创新是发展的必经之路,多所中医药院校开始九年制学生培养的探索实践,逐步形成具有学科特色和行业示范的中医药九年制教育体系。今天大家齐聚一堂,青年学子应肩负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的使命,融合现代科技与教育理念,发出更多中医青年的声音,通过思想的碰撞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开创中医药长学制人才培养的新局面,为中医药事业注入新活力。

 

图片2(1).jpg


主题分享:守正与创新的多维实践

  在首场主题论坛中,七校学生代表结合科研与临床实践,分享了前沿思考:  

 北中医华佗班王姝懿聚焦“内驱力”,介绍长学制学生学习外驱力为主,内驱力不足的现状,指出激发内驱力成为破解自主时间高效利用的关键钥匙,应激发同学们的内在志向,优化教育教学支持;上中医屠哟哟班李欣悦探讨中医智能化发展,强调中医应当在智能化浪潮中既坚守传统精髓,又实现创新发展;广中医陈嘉慧剖析“铁杆中医”四大培养困境,倡导AI技术与中医特色诊疗深度融合,用AI+中医的方式助力中医学生的培养,同时也提出AI对中医思维传承的挑战,探讨“铁杆中医”的正确培养方式;成中医刘傲南强调构建三维一体的AI赋能中医本科教育课程体系,指出目前中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与挑战,提出用AI技术破解传统医学教育桎梏,驱动教育创新;南中医吕文博从AI赋能入手看中医药的守正与创新,阐明守正与守旧的根本区别,总结出AI赋能中医药传承的四点突破;天中医高昊昊从中医药“模糊精确”与单细胞多组学算法融合的视角,介绍探索病理靶点的两种思维方法和多种测序技术,提出这些方法与技术在应用到中医药领域时的困境,展望未来通过提高单细胞分辨率为中医药精准医学范式转化提供支持;湘中医何佳澄作为唯一的大一新生为我们介绍了湘中医在中医传承守正创新、探索中医教育方面做出的努力与贡献,将守中医经典之正,创中西医有机结合赋能临床之新,续岐黄薪火,汇中西新章。

 

图片3.png


沙龙对话:思维碰撞,经验共享

在沙龙交流中,大家结合自身经历,分享了各自真实的学习经历和思考。北中医赵乐怡分享自己过往学习生活中临床、科研、学业三线并行的经历,不断地在挑战中实现自我蜕变;上中医黄一帆分享了自己在学医路中的困惑与感悟,引导同学们深刻思考中医学生面临的认知割裂、专业焦虑与社会认同的问题,并针对三个问题提出平衡中西、多临床与回顾反思三大抓手;广中医王梓霞分享了九年制培养模式的进展与思考,探讨了中西医结合结合的困境、学业压力调节、本博过渡阶段的迷茫与挑战三方面;成中医吴立娇同学进入博士阶段一年感想颇丰,在医学特种兵培养模式中领悟出与拖延症博弈、将任务规划细分并落实、及时复盘的重要意义;南中医董岳霖同学呼吁大家博闻强识、将知识融会贯通并形成取类比象思维,在学医之苦中作乐;天中医黄天煜同学认为九年制更注重早期科研训练,致力于培养出高素质的中医人才,支持用生物信息学和AI技术为中医与现代深入融合开辟新维度,并分享自己在平衡中医与科研、中医如何发展与中医学术流派方面的困惑;湘中医李思邑同学围绕经典研读、公众对中医认同等问题展开讨论,提倡用现代新技术解读中医传统理念,最终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七名同学分享自己的成长感悟,与在场众多师兄弟姐妹一同坦诚交流,展现了当代中医学子真实的经验与思考。

 

图片4.png


成果展望:青年担当,薪火相传

论坛总结环节,北京中医药大学岐黄学院副院长侯伟锋指出,本次论坛展现了新时代中医药学子对临床与科研的经验与感悟,为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鲜活案例。中医药发展需以经典为魂、临床为基、科技为翼,青年学子更应勇担使命,在守正中筑牢根基,在创新中开拓未来。

本次论坛不仅是全国中医药九年制学生交流的平台,更成为全国中医药长学制人才培养的里程碑。未来,各院校将进一步深化合作,共同探索符合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的教育模式,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岐黄力量”。  

(撰稿:姚逸宣、刘冬杪  摄影:何适、马天伊、黄子鑫  审核:侯伟锋)